上周五,电影《少年的你》终于上映。
这部讲述“校园霸凌”的影片,即便剧本有“融梗”的先天争议,但其丰沛的情绪感染力,还是让整个周末的眼泪,都被周冬雨和易烊千玺承包了。郭敬明在综艺《我就是演员》里说,能够关注到“校园暴力”这个话题的作品,目前在市场上仍然是比较缺失的。但影片中,却仍有一些隐晦的细节,让我实在耿耿于怀。
“玩玩而已”与“暴力霸凌”
《少年的你》中,魏莱为首的霸凌小团队,在面对警方的质问时,轻描淡写地说:
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呢?
当“玩闹”的边界难以界定时,也就给“霸凌”腾出了极为广阔的施展空间,施暴者于是熟练掌握这一套话术,做到了有恃无恐。
然而,会用这一套话术来分析问题的,又岂止是施暴者。
《82年的金智英》里就提到,刚上小学的智英遇到了动不动就找她麻烦的邻座男孩,哪怕她已经不再理会,这种纠缠还是无休无止,甚至变本加厉。
对此,老师给出的解答却是这样的:
无论是“玩笑”,还是“以爱之名”,都像披着羊皮的狼。
明明有着恶的本质,却被视为“不正当的善意”,拥有了天然的保护伞,收获更多来自第三方的体谅,且“应该”被当事人接受和原谅。
老师、家长或警官,是事件的处理者。
在处理过程中,他们往往带有先天的偏见,认为“小孩子不懂事”、“也不是太大的事儿”,用“玩闹、恶作剧”来给事件敷衍定性,很难上升到霸凌的程度。
甚至在他们看来,霸凌这回事,“想想都不可能”。
不得不说,这样的判定,本身就构成了另一种程度上的“话语霸凌”。
其实,“玩笑”与“霸凌”间的博弈,和约会强奸的道理有几分相似。
判断是“两厢情愿”还是“犯罪强奸”,标准是看当事者双方的意愿是得到了尊重,还是有所冒犯。
在一种可控范围内,可以被认为是游戏;
如果失去了这种分寸,比如一方喊停,但另一方霸蛮硬上,就已然造成了相处的不适和关系的扭曲。
这种进退之间的平衡问题在成年人中更易得到实现,相反,在心智未成熟的孩子中,却像随时会被引爆的定时炸弹一样。
《少年的你》上映后,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在微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:全球每年有2.4亿学生遭受校园暴力,共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。
而本该控制局面、有效止损的处理者呢,却因对“霸凌”的粗浅了解,成了无形中的推手。
除去对校园霸凌的呈现,这部片子里,还有着非常值得玩味的性别架构。以陈念和小北为核心人物,延展到他们的家长、同学及老师、侦讯时的两位警官,这些角色相互呼应,形成了有趣的对照组。从胡小蝶到陈念,主要受害者无一例外都是女性,而对她们施加侵害的,又是以魏莱为首的“女魔头”小团体。更进一步看来,这部电影里的成年女性角色也都不是特别光彩。陈念的母亲在经济上无法给予孩子基本的保障,做着不正经的生意,还欠下一屁股债,任凭女儿独自应付债主。除此之外,临高考前也没有到场支持,甚至听不出女儿电话里的哭腔,是早已习以为常还是太过“粗线条”而不以为意呢?另一方面,小北的母亲同样缺席,甚至过分到弃子出走。男女主角生活在阴沟一般的家庭里,配角的命运也不好过。魏莱虽有好的家庭条件,但影片展现出的,她的母亲,却也是位控制欲极强的“虎妈”,对于女儿的交往对象、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有过干涉。虽然,我们很难将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,全部甩锅给原生家庭,但影片的确通过对家长角色的安排而有所指向。电影中,父亲有关的镜头可谓是少之又少,但他们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却不能被忽略:
作为男女主角的父亲全都没有出场,小北的“继父”甚至赤裸裸地嫌弃他是个“拖油瓶”;魏莱的爸爸“躲”在妻子身后,在女儿复读后一年都不跟她说话,实行冷暴力;最惨的还是小跟班之一的罗婷——第一次被拖入警局后,其父直接冲入学校,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将她一顿毒打和辱骂。我们知道,如果家庭教育畸形,父母双方都难辞其咎。但不论是戏份的权重还是人设的打造,很明显这部电影是有所倾向的:所有母亲的形象都更为负面,而同样是负面形象的父亲,其存在感却一再被弱化。在接收了这样失衡的性别话语后,很容易形成谴责母亲的惯性思维。相信大多数看完电影的朋友都记得这句话,当时,陈念反问女警:“那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是这样的话,你放心把你的孩子生出来吗?”
此话一出,之前咄咄逼人的女警官瞬间沉默,于是我才反应过来,这位盛气凌人的女警还是位“准妈妈”。这个角色身上融合了太多复杂的要素:孕妇、警官、“正义”的坚定捍卫者、在同事郑易受情感波动时的冷酷提醒者。现实中,越来越多女性警官参与到与性侵受害者的交流里,她们被认为会更富共情,从而减少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。可在影片中,女警官的角色则相当不讨好。还是说,她仅仅只是一个推动剧情、煽动情绪的“工具人”?对女警官角色设定的缺陷,大大削弱了后半段故事的可信度,也在无形之中,加深了大众对女性的偏见。从电影前半段开始,他就扮演着“同情者”的角色,并且在中后期的侦讯过程中,贯彻着“自以为真正对你们好”的正义,通过情绪渲染和诱导供诉去推进侦查,最终让陈念认罪。剧情里,黄觉扮演的男长官更是像父亲一样总结郑易的努力:“你长大了”。这说明,这个好人不光从始至终“善”得很明显,还收获了来自父权的肯定,而他前期带有女性化情绪的地方是需要阉割的。写在最后
回到“校园霸凌”的话题上,《少年的你》还对关于校园暴力的处理有一些浅尝辄止的探讨。
影片中借“郑易”这个男警官之口说出,目前社会对于校园霸凌的管制十分有限。当有问题出现时,不过是:
警察去找校长,校长去找老师,老师只能找家长,家长回答你:“我们都在深圳打工,一年才见孩子几次”。
这种层层推诿下,能产生怎样的结果可想而知。落实到生活中,部分校方和教育部门也是以“批评教育”为主而终了。
有的人一生被少年时的美好记忆治愈,有些人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少年时的痛苦回忆。
我们与恶的距离,从来没有那么遥远。
P.S.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,部分图片来源网络。